《我不是药神》上映首日,票房破3亿!**、淘票票、豆瓣评分全面破9!这来之不易的“9分”,除了演员演技和画面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我不是药神》展现了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的道德困境,内容客观真实,勇敢地触碰了题材“盲点”和社会“痛点”,且仍有治愈的温度和希望。这样的风光,国产片久违了。
但是也把人们的目光转移到医药供应链上,因为医药产品的有效性设存条件要求极为严苛,所以冷链的发展这些年来以“不温不火”的方式为医药产品“保驾护航”。
去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医药物流及其冷链发展持续提供动能。
5月3日,《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GB/T34399—2017)国家标准在京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设计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能确认的内容、要求和操作要点等。
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2018年第5次局长办公会上强调,引导快递企业加快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业界专家对此分析认为,随着标准政策的确定,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的竞争将更加标准化,企业也将根据国家标准,针对作业设定物流过程中的温度,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品质。
事实上,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药消费要求的提高,整个医药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公布的《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按照每年8%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而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可达到1200亿元。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对需要低温储藏的医药冷藏品的严格要求,无疑对医药产品的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医药冷链物流业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相关数据显示,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医药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不仅促进企业的快速增长,也为医药物流及其冷链发展持续提供动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对此指出。
在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奕斌看来,在新医改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未来生物生化主要行业仍将持续增长,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持续强大的动力。“随着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和社会民众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关注,将进一步催热医疗冷链及其关联的设备、技术等蓬勃发展。”
目前,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医药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毋庸置疑。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药品质量问题中有近20%与冷链物流相关。这表明我国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其规范化的进程也显得格外艰难和迫切。
业界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医药冷链配送的难点在于经历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的环节使用不同的运输资源和信息系统,要实现药品流通的信息共享和全程温控,势必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标准的能力。包括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等。
“当前,我国的医药物流仍存在标准化覆盖率比较低、标准不统一、实施困难等多方面难题,阻碍着医药冷链物流标准化的推进。”崔忠付对我国医药冷链发展的状况表现出担忧。
“我国冷链物流设备企业标准各家不一,相互合作时,经常重复认证,不仅影响整个流通效率,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一家医药企业物流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何先生向采访的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亟需大家统一标准,解决大家互认的问题,减少重复认证,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受困于标准化的影响,很多医药冷链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敢贸然加大投入,扩大企业发展。
事实上,为解决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参差不齐的现状,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为此制定了多项标准,对“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温湿度自动检测和验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进行标准化。
“这些政策的出台,说明了国家已将医药冷链物流的标准化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医药冷链物流与一般的物流相比,在设备和运输流程上都要求极高。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出现问题,断链的风险随时存在。因此,医药冷链物流实现标准化尤为重要。”山东大舜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震对此分析认为。
一家医药企业物流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何先生也认为,相关标准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药品流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但站在可观的角度上看标准化的实施的确会促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给整个冷链系统带来深刻性的改变。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医药物流相关标准(包含地方)共有40余项。随着相关标准的增加,医药物流、医药物流设施设备等在内的医药物流标准化体系将日益完善。
对于医药冷链而言,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有以此为主的企业,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诸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无疑是看到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
事实上,医药冷链并不是一块容易涉足的领域,对运输及温度要求极为苛刻,一旦运输途**现温度异常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截至目前,国内可以覆盖全国的医药冷链运输企业仍然**。
而从另一角度看,顺丰却发现了其中的无限商机,并凭借自身巨大的配送网络去探索这一高端物流市场。“在法律法规要求提高,社会化药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逐步形成的背景下,社会化物流企业逐步参与到专业药品冷链物流中。这对于顺丰冷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顺丰冷运业务开发与解决方案处负责人洪德智谈及顺丰进入医药冷链市场时表示。
顺丰2014年3月便单独成立了医药物流事业部,两年后正式成立了“冷运事业部”,分离医药冷链和生鲜冷链资源。为此,顺丰在基础设施、网络能力及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做了纵深部署,将通过6~7个核心物流中心,打造覆盖全国的仓储能力。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顺丰在医药冷链物流上得以持续发力。顺丰年报披露,其医药运输网络目前已覆盖全国132个地级市,基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重点地区,可提供常温、零担、专递、商配、仓储服务;顺丰控股冷运网络覆盖104个城市及周边区域,其中有3座医药冷库、12条医药干线。2018年,顺丰控股将继续完善医药物流底盘,通过多仓协同+干线运输调度+航空运力补充逐步建立起全国“T+3”医药物流网络;优化仓干配全链条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进一步提升-40℃~25℃多温段精确温控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营运质量;继续加强医药冷链设备设施验证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模式研发和创新。
同样在这一市场决心深耕的还有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早在2006年,中国邮政就开始在宁夏试点配送药品,并很快取得GSP认证证书。随后几年间,中国邮政又相继在甘肃、内蒙古、安徽等地试点。目前,中国邮政已经能够完全借助于符合GSP规范的药品仓库、药品温控运输和冷链运输配送能力、以及全程可视化的跟踪查询体系,为医药行业提供从医药原材料入厂物流、药品仓储运输至药品医院配送全过程的物流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上不断释放利好消息,加之医药流通市场的广阔前景,众多资本也纷纷投入布局医药流通领域。3月30日,医药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生生物流获得协立投资**数千万元A轮投资。本轮融资后,生生物流将继续加大设施和人员投入,包括升级仓储中心、新建配送站点、增加物流车辆等,以支持业务的高速增长。
顺丰、生生物流之外,京东、DHL等企业亦在不同程度介入医药冷链物流,一时之间医药冷链成了物流企业们的“新战场”。新入局者之外,原有流通巨头国控、上药、华润、九州通等也没有闲着,纷纷加码物流配送中心的加深,部署冷链配送业务。
“在冷藏药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将会吸引大量的企业及投资者进入这一领域,行业内的竞争也会加剧。”中国市场调查网市场分析师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表示看好。
虽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看好,但当下的现状却不得不引起行业和企业的重视,还需要突破重重挑战。
“刚开始做医药冷链时,想的很简单,觉得无非就是买几部车、租几个仓库的事情。”曾经涉足医药冷链的马东坦言,自己低估了医药冷链的专业化。“经过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一套完整的现代医药冷链物流系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马东看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及市场需求巨大,然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同样不小。
首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资源存量较少。据相关机构统计,2017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为14.1万台,铁路方面的冷藏车仅占3%,而这一比例在英国和美国已分别达到2.6%和1%。其次是从技术层面而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进货和出货时,仍采用人工对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无法实现全过程温度测定,甚至断链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我国专业的医药物流人才的急剧匮乏也导致这一领域发展问题多多。医药冷链物流对于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不仅需要懂得物流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医药知识。虽然医药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但目前,大多院校并没有专门设置医药物流专业,企业招聘的物流或医药人才也需要后期培养。
“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物流发展较为快速,但相对国际水平,我们的医药冷链仍存在不足:一是,药品冷链标准不统一;二是,运营效率低,成本高;三是,全城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四是,专业人才仍旧匮乏。”崔忠付对此分析认为。
然而,**终让马东退出的则是高企的成本。与医药冷链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仍显的小而散。“目前,小、散、乱的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扭转。”马东坦言,“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成本高居不下。”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比例为12%,是美国的4倍。同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中的设施建设费用、电费、检测费等均处于较高水平。“在硬件设施方面,一辆符合标准的冷藏车**低需要50万元;而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系统、配套运作管理系统等,至少也需要几十万元的支出。”马东向记者计算仅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就足以让很多“财气低”的企业退缩。
记者从多家医药公司及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医药冷链的配套设备包括储存疫苗的低温冷库、冰徘速冻器、普通冷库、运送疫苗专用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冰箱、冷藏箱、冷藏背包以及计算机和零配件等。
快递专家赵小敏认为,医药冷链运输附加值很高,但运输要求以及所存在的风险指数同样很高。“医药冷链运输,要求企业要做到**配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药品污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及公众的生命。”因此,在她看来,运输过程中的药品温控,不是简单硬件就可以达成,需要一系列设备辅佐,甚至还须具备特殊通道资源。“这意味着对医药冷链企业运输中的资源整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她说。
“政府应积极出台促进医药冷链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医药冷链物流向规模化、集中化、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从而对整个行业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业界专家对此建议。
去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医药物流及其冷链发展持续提供动能。
5月3日,《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GB/T34399—2017)国家标准在京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医药产品冷链物流设计的温控仓库、温控车辆、冷藏箱、保温箱及温度监测系统验证性能确认的内容、要求和操作要点等。
引导快递企业加快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业界专家对此分析认为,随着标准政策的确定,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的竞争将更加标准化,企业也将根据国家标准,针对作业设定物流过程中的温度,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品质。
事实上,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药消费要求的提高,整个医药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公布的《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按照每年8%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而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可达到1200亿元。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对需要低温储藏的医药冷藏品的严格要求,无疑对医药产品的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医药冷链物流业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相关数据显示,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医药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不仅促进企业的快速增长,也为医药物流及其冷链发展持续提供动能。
在新医改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未来生物生化主要行业仍将持续增长,医药冷链物流市场持续强大的动力。随着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和社会民众对医药冷链物流的关注,将进一步催热医疗冷链及其关联的设备、技术等蓬勃发展。
本文转自财经频道,并不代表中国物通网(http://news.chinawutong.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欢迎搜索关注“物流视界”(wlsj56)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