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物流/三方物流虽然存在很多年,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以成本控制闻名的富士康也是在2015年才组建了自己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标志着三方物流市场化的来临。可惜市场化带来的5把刀,直接杀死了老模式的三方物流。(以下三方物流简称三方)
**把刀:垫资变长
中国的生意永远是甲方占用乙方资金,从渠道商到品牌商到工厂,**到了物流。渠道商直接把这种资金占用的成本明码标价,供应商可以找其贷款提前拿回货款,利息月息1-1.5%。
在经济下滑,贷款变难时,地主家(甲方)余粮也不足时,账期越来越长,6个月,9个月成为常态。
三方被动借钱,被动被加杠杆。当借到借不动的时候,业务增长就停了下来。
**把刀:降价到成本线
甲方招标的价格越来越贴近采购运力的价格,玩花样的空间越来越少。milkround(干线)就是整车价,零担就是专线价。
账期长还能坚持,毛利不断降低就让三方彻底玩不下去了。20%毛利,6个月账期,扣掉1分月息,还有14%。但毛利降到15%,实际就9%,基本就不赚钱了。
用一位三方美女的说法:招待所的价格提供五星酒店服务,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把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三方靠客情关系,靠方案,靠项目经理。三方的业务一直是靠人驱动,利益分配很难公平,三方做大了就分家。俗话说的好,铁打的老板,流水的团队。
三方普遍缺乏IT系统架构,缺乏全国性运营,其实**缺乏的是老板格局。
从老板格局的鄙视链上看,快递(全国)鄙视快运(区域)鄙视合同物流(单点)。
第四把刀:服务能力空心化
三方的核心服务能力是帮甲方进行专业的物流规划、采购运力和分担风险。
专业性打分再高,还是得综合看成本和关系。五星的服务收不到五星价格,再说给五星价格国内有多少这个价码的专业三方人才?
采购运力三方薅羊毛越来越难,专线变成全网型大票零担,整车有车队,临时车有满帮,连**都有**承运人。
分担风险也就国企敢说了,民企在经济不好时能帮客户分担多少风险?还不如来份保险合适。
服务能力空心化是三方日子越来越难过的根本。
第五把刀:个性化与成本不可以兼得
三方服务大客户,满足其个性化服务。但三方不和运力结成合伙,共担客户收益和成本。运力自己也搞不定客户的客情和账期。结果客户想要的个性化+低成本,谁都满足不了。
货黄牛/加盟商服务小客户,赚着高毛利,提供标准服务。其实客户想要的个性化+低成本,高毛利不可持续。
合同物流已死,平台当立!那未来的平台会是啥样?预测未来容易被打脸,但从合同物流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合同物流的死因就是平台的立命之本。总结下来有6点:
1.不垫资。小客户收现金,大客户由金融机构来垫。做成平台模式,为资金方服务,打开资金天花板。国企三方也一样,不然就是穿了件衣服的贸易融资,迟早被坑。赚运费差价,做自营模式,民企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2.不赚运费差价,赚服务费。帮助客户直采运力,提供订单承接、执行、结算和**的全流程服务。服务都线上化,单个客户的成本可在规模化后大幅降低。
3.平台赋能行业**人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三方。除了系统和垫资,平台还需对接大量车队和零担,甚至多式联运。销售加入平台即可满足客户所有物流需求。
4.专业型和通用型平台并存。越简单的行业越容易出专业型的平台,深度参与行业的每个链条。差异化的行业只能抓共性化需求,所以会产生通用型平台。专业性平台和通用型平台都会有多个。
5.巨头将逐渐出现。分散和低效的客户需求将被集中起来,并不断的标准化。运力也将从混乱和往底线的竞争中,开始慢慢往优质运力逐渐演变和分层,价格变得多元化。运力和需求的双边相互促进将形成各种规模的平台,但任何一个都会远超过现有**的三方。
有意思的是,物流行业里真正有潜力做成平台的公司都不叫平台,反而叫平台、SAAS和第四方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平台。我们下回将继续分解。
1.三方会车队化吗?或者车队会代替三方吗?
2.平台可以从车上赚到哪些钱吗?
3.三方物流行业里哪些潜力公司是平台。
大家对三方物流有哪些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为大家解读。